欢迎访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本科招生网!

首页 > 要闻快讯 > 校园动态 > 正文

要闻快讯

【广外五十 守正笃实】系列报道二——广外:英语高考改革的先行者

发布于:2015.10.29

  

编者按五秩华诞,盛典将至。为迎接我校建校50周年华诞,全面回顾学校半个世纪来的峥嵘办学历程,充分展现我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业绩,自23日起,《羊城晚报》特辟专栏——《广外五十 守正笃实》陆续刊发我校建校50周年系列大型专题报道,系列报道之二——《广外:高考英语改革的先行者》已于27日在《羊城晚报》A19版推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建校50周年系列报道

  

广外五十 守正笃实

  

  

广外:高考英语改革的先行者

  

  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璇  实习生 黄婉婷) 上世纪80年代,全国高考改革从广东启航,广东高考改革又以英语科为突破口,而英语高考改革则始于广外。由广外桂诗春、李筱菊主持的高考英语考试标准化改革在广东试验两年后推向全国。

  沿着高考英语考试标准化改革思路,其后不久,广外在李筱菊、王初明带领下又成功研发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

  21世纪以来,广外再次挑起计算机化高考英语口语考试的改革重任,不断推动英语高考改革的现代化。

  

A  担起英语标准化考试改革重任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大量派遣公派人员出国留学。但由于英语水平不高,许多人参加由美国举办的英语“托福”考试不过关,无法前往留学。教育部决定组织专家设计中国的出国人员英语水平考试,称为EPT。由于这个考试与“托福”有相当高的相关性,因此被称为中国“托福”,并获得国际承认。这套考试系统正是由广外教授桂诗春、李筱菊二人主持设计的。

  1984年,全国高考英语考试标准化改革启动,教育部又想到桂诗春和李筱菊两人,广外再次被赋予英语标准化考试改革的重任。

  1985年,第二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广东成为高考“标准化”试验田,而广外的桂诗春、李筱菊受命为标准化改革小组核心人员。

  广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教授王初明是桂诗春的学生,中国应用语言学首位硕士。1984年,王初明被教育部任命参加高考命题。据他回忆,当年教育部学生司的负责人跟他说:“你们学校有桂老师搞这个考试,你把高考改革的任务带回去,先在广东试行。”

  

  1987年,美国教育测试服务中心高级研究员曼宁先生与教委、省招办负责人、广外教授研讨英语标准化考试问题。图为曼宁先生上机演示操作

  

  所谓英语标准化考试,是指采用教育测量技术,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测量,符合标准化考试规范要求的大规模考试。其目的是提供公认的客观标准,通过对学生英语运用的抽样检查来确定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英语标准化考试改革怎么搞?经过认真研究,桂诗春提出要贯彻“四化”原则:一是制度化,在北京成立考试中心;二是专业化;三是标准化,指分数转换的制度;四是电脑化。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电脑还是个新鲜事物,自认不是数理人才的桂诗春开始自学电脑技术,由于勤学且掌握了科学方法,后来桂诗春居然成为电脑专业人员也要请教的电脑专家。他使用电脑编程,并应用到考试研究当中。

  在英语标准化考试改革的过程中,桂诗春负责抓全面,统筹整个体系,李筱菊负责设计考题,李崴负责电脑编程。1985年,广东成为第一个使用电脑改卷、统计学生答题情况的省份。1988年,鉴于广东的试验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测量与统计理论的研究,国家教委给广东颁发了“标准化考试改革先驱”的牌匾。

  据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原广外教授曾用强回忆,原省教育厅分管考试的副厅长曾说过这样的话:“全国高考改革是从广东开始,广东高考改革是从英语开始,英语高考改革主要从广外开始。”

  

B  领头研发专四、专八考试  

  

  在高考英语改革的基础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李筱菊设计一份试卷,评估考查高校英语教学情况。这就是专业四、八级考试的原型。

  李筱菊被任命为该考试命题组组长,受教育部委托,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设计考试题目难度等。英国文化委员会派来协助的专家是本族语者,自然有语言材料搜集上的优势。但他在命题工作完成后直言,从李筱菊身上学到了很多命题设计方面的知识。

  专业四、八级考试的研发工作主要由李筱菊和王初明等人领头完成,随后考试迅速在全国铺开,并逐渐发展成今天所有中国大学生耳熟能详的“专四”、“专八”。

  据王初明介绍,尽管专业四、八级考试与高考标准化考试题型不一样,但思路是一样的。高考改革中所应用的标准化考试理念,根据大学要求,被沿用到英语等级考试中。

  

C  启动计算机化高考英语口语考试改革 

  

  进入21世纪,广外继续推动英语考试的现代化。2001年,广东省考试中心委托广外承担高考英语复试改革,把原来不计入总分、只作为录取参考的英语复试考试改成一门独立的考试科目,称为“英语二”。该科目改革鼓励高中生往外语方面发展,为外语方向、国际方向专业选拔优秀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不过,由于担心英语口语考查缺失导致“哑巴英语”的出现。2004年,广东省考试中心委托广外承担计算机化高考英语口语考试的改革。比起原来人工面对面的口语考试,计算机口语考试更加客观、公正,减小了考试误差。更重要的是,计算机口语考试推出后,允许学生自由报名参加考试,其分数不计入高考总分,只作为高校录取参考。广东中学生语言表达意识开始提升,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渐强,从根本上改变了语言学习的意识。

  2011年,广东高考取消听力考试,将听力考试与口语考试融合,形成计算机听说考试。至今,广东省是全国唯一一个实行计算机英语听说考试的省份。

  

D  主导考试改革 推动科学考试

  

  广东的高考改革形成了一种广东模式,引领中国考试改革的前沿。而从标准化考试改革到计算机口语考试改革,广外始终在全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广外英语考试改革的“元老”李筱菊教授认为,高考英语考试的改革,对全国中学英语教育的深远影响毋庸多言,其对我国考试科学的作用也不可估量。英语考试标准化改革创建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规模的标准化考试,使我国考试科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在国家层面上,如此规模的科学考试也属首例。在如何实行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的标准化方面,解决了不少理论和技术难题,对国际考试科学作出了突破性的建树。

  

【故事人物】广外“桂李二人组”

  

桂诗春:外语教育界的“开山力士”

桂诗春

  其实,桂诗春、李筱菊和李崴所主持的英语高考改革,是桂诗春最先引入中国的应用语言学在中国的重要实践。桂诗春被誉为“外语教育界的开山力士”。桂诗春对我国外语教育界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为我国外语教育界开发新的研究领域,二是为我国外语教育界倡导新的研究方法。

  上世纪70年代,应用语言学在我国还不为人所知,桂诗春去英国考察后接触到该新兴学科。回国后,他开始对应用语言学进行钻研,从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以外语教学为研究对象)向广义的应用语言学(如心理语言学、语言学方法论、语料库语言学)逐步延伸。得到应用语言学的启发后,他通过自身体验,结合实际应用,进行外语改革。

  1978年,广外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突出应用语言学的硕士点。在此基础上,广外于1986年建立全国第一个应用语言学博士点。

  

李筱菊:最早引进交际英语教学体系和科学外语测试

李筱菊

  李筱菊教授在英语教学界享有两个“最早”:我国最早研究并引进交际语言教学体系的学者;我国建立科学的外语测试的最早参与者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初,不少英语教师在为教学法而头痛时,李筱菊却把自己的目标定位在新兴的交际语言体系上。当时广州外国语学院正承担编写一套新英语教材的任务,担纲的李筱菊决定率先引进交际语言教学理论体系(CLT)。

  李筱菊对CLT理论进行补充和创新,并把它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教学大纲设计及教材建设上。她主编的《交际英语教程》是全国高校教材编审委员会推荐教材,1992年获国家教委全国优秀教材奖。此教材二十多年来在多所高校应用,至今仍具有生命力。

  李筱菊还是中国建立科学的外语测试的最早参与者。1979年,她开始参与中国第一种有科学依据的语言测试“英语水平测试(EPT)”的工作,1985-1989年,她是全国高考英语考试标准化改革三人领导小组成员。

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

联系电话(工作日接听):(020)36204310、36209514、36209524

邮政编码:510420

微信公众号:广外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