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模式方面,日语专业拥有目前全国唯一的教育部“日语专业虚拟教研室”,共建单位遍及全国日语界。该教研室着力于创新教学形态、深化教学研究、加强资源共享、开展常态化教师培训等工作,打造新型价值链,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兼容并包、追求卓越,是全国日语同行共创共享的资源库。在此基础上,我院充分挖掘并利用各类教学资源,拓宽专业口径、优化教育内涵,实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最终形成“日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交流方面,与我院达成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院校包括:日本国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大阪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东京学艺大学、金泽大学、立命馆大学、东北大学、立教大学、大阪府立大学、菲利斯女学院大学、阪南大学,韩国东西大学、釜庆国立大学、美国玛卡莱斯特学院大学等。学生在日语专业就读期间,有机会参加“3+1”、“2+2”(联合培养项目)、“2+2”(联合培养项目)等。 实习实践方面,日语专业坚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一是充实培养方案,调动社会学术资源,加强培养学生语言文化能力之外的技能,为参与公共事务做好知识储备。 二是与海外合作大学共建共享实习基地,学生可根据各自优势和职业规划进行选择。 开展就职形势组织企业访问、企业演讲、海外实习等特别活动,积极推进“就业支援项目”。同时,为协助学生获得海外业务经验,开展“海外实习项目”。 三是从社会维度和现实维度出发,对接大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资政服务、智库服务和社会联合活动当中去。国内实习企业包括普华永道、碧桂园集团、凯捷数据、广汽丰田、广汽本田、东风日产、格瑞思国际幼儿园、奥绅文化有限公司、广外大附幼附小、广州赛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等。国外实习项目包括京都市政府、朝日新闻社、每日新闻社、富士施乐、Mynavi、纪伊国屋书店等。 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如下: (1)新文科复合特色 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通过日语深入探讨日本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科学领域知识,培养深度理解日本,具有家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日本学人才,匹配驻日的国际组织、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出海日本的中资企业需求。 日语专业优化传统语言文学类课程,开设人文科学的复合型课程(如《数字人文》、《国际日本学研究》等);优化传统翻译类课程,开设数智技术的复合型课程(如《人工智能辅助汉日翻译》(省级)、《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应用》等);双学士学位的融合课程(如《日本经济史》、《日本商法研究》、《日本企业经营论》、《日本区域产业论》、《东亚社会经济论》、《人工智能辅助经贸翻译》等);亚洲校园方向新增语言+社会实践课程(如《中华文化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中日韩三国学生共同参与)),引导课外语言学习,减少语言类课程学分,重组汉语+日语+韩语+英语的复语课程体系,同时加强日语+韩语+区域国别学的复语复合型课程建设(如《东亚研究》(省级))。 (2)国际化特色 日语专业以精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外语及涉外服务人才培养机制,旨在培养出精通外语、熟悉专业的高水平涉外型国际化人才,人才培养体现出鲜明的国际化特色。一是提供“3+1”、“2+2”等多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海外合作院校包括阪南大学、神奈川大学、杏林大学、武藏野大学、创价大学等。二是新增了《东北亚区域研究》《跨文化传播与人文交流实务(视界行)》等国际化课程,以期提升学生跨文化视野。《人工智能辅助日汉翻译》《人工智能辅助汉日翻译》《东亚社会经济论》等部分课程拟由我校与国外合作高校教师共同授课。三是加强九州外国语学院等海外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海外的实习实践教学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 (3)数智化特色 本专业翻译与数智技术方向的课程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为定位,以数智时代技术赋能翻译学科融合与创新为方向,探索基于翻译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新文科“数智化”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新文科“数智化”翻译教学的新范式。一是加强日语(翻译与数智技术)方向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包含:《数字人文》《人工智能辅助日汉翻译》《人工智能辅助汉日翻译》等。专业选修课程中将广泛使用数智技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具体体现在:《“中国话语”AI翻译理论与实践》《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应用》《新媒体日语》等课程,将数智技术与翻译教育深度融合,推动翻译教学数智化转型升级。 二是以校级知识图谱课程和AI课程为抓手,重点建设几门日语+数智技术复合课程,引导本专业各方向课程陆续加入数智化特色,以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如《日本文学史》系列课程(校级知识图谱课程)、《人工智能辅助汉日应用翻译》(校级AI课程)等。 |